全國統一學習專線 8:30-21:00
來源: 蘇州工業園區海歸人才子女學校 編輯:佚名
2020年初,徐穎在紐約參加 “模擬聯合國大會” 。適逢疫情爆發,形勢驟然緊張。作為一支身處異國的中國學生隊伍,她和同學立刻得到了中國領事館的加倍保護。
看著身邊嚴陣以待的**人員,徐穎感受到一種踏實的安全感。當時15歲的她心想:“這就是我想做的**啊。”
這次模聯之旅被她稱為 “夢開始的地方” 。2023年秋季,徐穎將加入紐約大學,研讀她所鐘愛的 “國際關系” 專業。在這個聯合國總部所在地,更進一步靠近自己的夢想。
紐約大學建校于1831年,是坐落在美國紐約市的一所著名綜合性研究型大學,“新常春藤”之一,多個研究領域處于全美知名地位。
這是一所的大學,在倫敦、馬德里、悉尼、柏林、巴黎等地共設立十多個全球學術中心,在2023年U.S. News美國比較不錯大學排名中位列第25,QS世界大學排名位列第39。
01大女孩的英雄氣概
完成了IB大考的徐穎,正計劃要出去旅行。被問到會不會擔心安全問題,她說自己打算去學點拳擊,“我想練強壯一點,可以保護別人。”
這句脫口而出的話,讓人有點小小的意外。不是為了防身,而是為了“保護別人”。這大概需要足夠的自信、能量,以及一定的利他精神。
她笑著說:“我好像從小就對身邊的女性比較有保護欲。”
初三時,徐穎開始思考自己的專業方向。最初,她擁有一個“戰地記者”的夢想。她讀到《法拉奇傳》,“一次又一次被這位戰地記者的使命感和堅韌觸動。”
她覺得“使命感”是一件“浪漫”且嚴肅的事。她也很樂意把目光放在當下與周圍,這里有她關注的弱勢群體,以及普遍存在的性別政治等問題。
她進行了“農村婦女參政”和“疫情下農村女性的心理狀態”等研究。她去農村采訪,“呆在那邊兩天兩夜”,也在線上聯絡了多位受訪對象。
回看那段經歷,她最有成就感的,不是完成了學術論文,而是感受到自己所產生的一點點微妙的影響:
“有時候當我給她們一些觀點,我能看到她們是驚喜的。可能從來沒有人跟她們有過類似的對話……她們好像看到了‘自己’,也會聊到年輕時候的自己,成為主婦之前的自己……”
有的人后來甚至真的出來找**了,這讓徐穎很開心。
02樂在其中的“活動家”
徐穎的高中生活非常忙碌,研究項目、活動策劃、知識分享、各類社團……但她樂此不疲,她說“我超喜歡做活動……而且我只堅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,同時也會嘗試新事物。”
在海歸,她創辦了讀書會JUNTO。每個月,一批優秀的海歸女生會圍坐在一起,就教育、身份政治等主題進行觀點的分享和碰撞。大家還會共同撰稿,將自己的思考發表在上。
這些作品體現出寬廣的閱讀面以及一定的思考深度。徐穎非常欣賞這些伙伴們:“她們有一種天賦,能夠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看過的書很好地融合在一起……尤其寫到女性話題,筆觸非常動人。”
她創辦了全國線上中學生智庫網絡,招募了人文、政治、多元文化、環境、女性主義、教育等不同領域的愛好者。團隊從Yale Policy Institute和Roosevelt Institute中獲取靈感,致力于搭建一個更具*容性、多樣性的政策與戰略分析平臺,使公共政策真正為大多數人服務。團隊會定期在官網上發布不同主題的社論文章、開展互動講座等。
“中韓青年交流會議”也很能體現她作為一名高中生所具備的超強的組織活動、調動資源的能力。她與另外兩名創始人一起,邀請到幾位重量級嘉賓進行分享。這個旨在搭建中韓青年友好交流平臺的活動,最后召集到了近200名參與者(徐穎甚至在自己小區里都張貼了海報,因為“住了不少韓國人”),甚至還拉到了知名培訓機構的贊助。
她還在B站開設了個人頻道,進行“國際關系”方面的知識分享。雖然有點感覺“在B站學習的人似乎不多”,但還是期待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,“如果有人需要,我也愿意推薦一些相關書籍,做更細節的分享”。
03“你的目的地就是你自己”
徐穎很喜歡跳舞,她學過拉丁和爵士,還拿過“黑池杯”的獎項。她還學過吉他、鋼琴,喜歡寫作,擅長演講……真的很像個“六邊形戰士”。
這個“戰士”一直在努力地“探索自己”。從初三起,她開始住校,獨立生活,學著為自己做每一個決定,并對此負責。她看很多書(*括哲學書籍,她說“哲學是一面鏡子”),努力了解自己,并用思考和寫作“不斷解放和革新自己的觀念”。
她說她最喜歡的詞是resilience:
作為學姐,她給學弟學妹們的建議是 “做自己喜歡的事”:“我們很容易迷失在別人的評價體系里,但我覺得不要輕易讓別人的觀點影響到自己……因為你的目的地就是你自己。”
如何“找到自己”呢?多看書,多思考,多探索。她說:“我從頭到尾一直是被各種有趣的書推著走的。”
徐穎說:“我可能不喜歡考試,但我真的很喜歡學習。” 雖然大考結束,錄取塵埃落定,她仍在學習政治、心理等課程,同時也在籌備一個哲學讀書會。
至于未來,她會朝著為“非**組織”服務的目標努力,但她知道,更重要的,是“探索到底能為社會做些什么,而非單純追求形式”。
“這些(自我)觀察為我提供了復原力,基于更好的了解和反思,一次又一次重新出發。”
蘇州工業園區海歸人才子女學校報名、校園參觀及了解招生動態,請: ,或通過下方報名通道登記。